[步骤] Linux 加密压缩 (zip 版)

步骤一:创建测试目录和测试文件

# mkdir test
# touch test/test.txt

(补充:这里以创建 test 目录和里面的 test.txt 文件为例)

步骤二:加密压缩文件或目录

2.1 交互式加密压缩文件或目录

# zip -re test1.zip test
Enter password: 
Verify password: 
  adding: test/ (stored 0%)
  adding: test/test.txt (stored 0%)

(补充:这里以将 test 目录和里面的 test.txt 文件加密压缩成 test1.zip (压缩)包为例)

2.2 非交互式加密解压文件或目录

# zip -rP eternalcenter test2.zip test
  adding: test/ (stored 0%)
  adding: test/test.txt (stored 0%)

(补充:这里以将 test 目录和里面的 test.txt 文件加密压缩成 test2.zip (压缩)包并且将密码设置为 eternalcenter 为例)

步骤三:解压加密文件或目录

3.1 交互式解压加密文件或目录

3.1.1 删除原测试目录和里面的文件
# rm -rf test

(补充:这里以删除 test 目录和里面的文件为例)

3.1.2 交互式解压加密文件或目录
# unzip test2.zip
Archive:  test2.zip
   creating: test/
[test2.zip] test/test.txt password: 
 extracting: test/test.txt

(补充:这里以解压 test2.zip (压缩)包为例)

3.2 非交互式解压加密文件或目录

3.2.1 删除原测试目录和里面的文件
# rm -rf test

(补充:这里以删除 test 目录和里面的文件为例)

3.2.2 非交互式解压加密文件
# unzip -P eternalcenter test1.zip 
Archive:  test1.zip
   creating: test/
 extracting: test/test.txt  

(补充:这里以解压 test2.zip (压缩)包并且解压密码为 eternalcenter 为例)

[命令] Linux 命令 df (显示存储信息)

案例一:显示所有存储信息

# df -a

或者:

# df --all

案例二:以方便人类阅读的方式显示存储信息

# df -h

或者:

# df --human-readable

案例三:以 POSIX 的格式显示存储信息

# df -P

或者:

# df --portability

案例四:显示存储的 inode 信息

# df -i

或者:

# df --inodes

案例五:只显示本地的存储信息

# df -l

或者:

# df --local

案例六:显示存储的格式

# df -T

或者:

# df --print-type

[内容] Linux 格式化特点

内容一:格式化后会产生的分区

格式化会格式出 inode 区和 block 区

内容二:inode 区和 block 区的作用

inode 区默认一格大小是 512 个字节,存储哪一份数据存在了哪些 block 里以及数据的所属者、权限创建时间等 metadata 元数据
block 区默认一格大小是 4k,只存储数据本身

内容三:Linux 文件格式的特点

ext3 和 ext4 的 inode 区每一格较小,而 xfs 的 inode 区每一格更大,可以存储更多种类,例如快照等 metadata 元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