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 Linux 硬盘性能调优的思路

内容一:提高硬盘吞吐量

1.1 显示硬盘现在设置的吞吐量

# cat /sys/block/<partition name>/queue/nr_requests
128

1.2 提高硬盘的吞吐量

# echo 512 > /sys/block/<partition name>/queue/nr_requests

(补充:这里以降硬盘的吞吐量提高到 512 为例)

内容二:修改硬盘的 I/O 调度算法

2.1 硬盘调度算法种类

1) CFQ:完全公平排队 I/O 调度程序,是通用型服务器、多媒体应用和桌面系统的最佳选择
2) NOOP:电梯式调度程序,倾向于牺牲读操作而提高写操作
3) Deadline:截至时间调度程序,防止写操作因为不能进行读操作而被牺牲的情况
4) AS:预料 I/O 调度程序,适用于写操作量需求较大的服务器,不适用于数据库服务器

2.2 显示当前硬盘被设置的 I/O 调度算法

2.2.1 显示系统当前所有硬盘默认的 I/O 调度算法
# dmesg | grep -i scheduler
2.2.2 显示某一个分区当前的 I/O 调度算法
# cat /sys/block/sda/queue/scheduler
noop anticipatory deadline [cfq]

(补充:这里中括号 “[]” 以内的调度算法名就是当前使用的调度算法)

2.3 临时修改某一个分区的 I/O 调度算法

# echo noop > /sys/block/<partition name>/queue/scheduler

(注意:此种修改方式会在重启后失效)

2.4 永久修改系统默认的 I/O 调度算法

# grubby --update-kernel=ALL --args="elevator=<scheduling algorithm name>"

(注意:此种修改方式需要重启才会生效)

[步骤] Linux 逻辑分区的显示 (dm 设备)

步骤一:发现 dm 设备

在系统中创建了逻辑卷之后,使用 iostat -d 命令就会看到 “dm-<数字>” 格式的条目

# iostat -d

(说明:dm-<数字> 格式的信息和其他的分区信息类似,只不过他是利用 Mapper Device 机制虚拟出来的分区信息)

步骤二:显示 dm 设备所在位置

1.2 显示 dm 设备对应的逻辑分区名

# dmsetup ls

(补充:此时就能在输出信息里看到 “<分区名> 253:<数字>” 格式的条目)

(说明:其中 “<分区名> 253:<数字>” 中的数字和 dm-<数字> 中的数字对应)

1.3 查找 dm 设备对应的逻辑分区位置

# ls -l /dev/mapper/<device name

(补充:此时就能在输出信息的结尾看到 “…… <分区名> -> .. /dm-<数字>” 格式的信息)

(说明 “…… <分区名> -> .. /dm-<数字>” 中的 <分区名> 和 <数字> 与 “<分区名> 253:<数字> ” 中的 <分区名> 和 <数字> 对应)

[命令] Linux 命令 tar (打包、解包、压缩和解压文件或目录)

内容一:压缩并创建 (压缩) 包 (以压缩内容的维度进行分类)

1.1 压缩并创建 (压缩) 包 (文件)

1.1.1 压缩并创建 (压缩) 包 (某 1 个文件)
# tar zcvf file.tar file.txt

(补充:这里以压缩后创建 file.tar (压缩) 包,而 file.txt 是被压缩的目录为例)

1.1.2 压缩并创建 (压缩) 包 (某几个文件)
# tar zcvf tmp.tar file1.txt file2.txt file3.txt

(补充:这里以压缩后创建 file.tar (压缩) 包,而 file1.txt file2.txt 和 file3.txt 是被压缩的目录为例)

1.2 压缩并创建 (压缩) 包 (目录)

1.2.1 压缩并创建 (压缩) 包 (某 1 个目录)
# tar zcvf tmp.tar /tmp

(补充:这里以压缩后创建 tmp.tar (压缩) 包,而 /tmp 是被压缩的目录为例)

1.2.2 压缩并创建 (压缩) 包 (某几个目录)
# tar zcvf tmp.tar /tmp /var/tmp

(补充:这里以压缩后创建 tmp.tar (压缩) 包,而 /tmp 和 /var/tmp 是被压缩的目录为例)

内容二:压缩并创建 (压缩) 包 (以压缩格式的维度进行分类)

2.1 以 gzip 格式压缩并创建 (压缩) 包

# tar zcvf tmp.tar.gz /tmp

(补充:这里的 tmp.tar.gz 是创建的压缩包,而 /tmp 是被压缩的目录)

2.2 以 bzip2 格式压缩并创建 (压缩) 包

# tar jcvf test.tar.bz2 /tmp

(补充:这里的 tmp.tar.bz2 是创建的压缩包,而 /tmp 是被压缩的目录)

(注意:压缩后 bz2 后缀的文件比 gz 后缀的文件更小,但是花费的时间更长)

2.3 以 xz 格式压缩并创建 (压缩) 包

# tar Jcvf test.tar.xz /tmp

(补充:这里的 tmp.tar.xz 是创建的包,而 /tmp 是被压缩的目录)

(注意:压缩后 xz 后缀的文件比 bz2 后缀的文件更小,但是花费的时间更长)

内容三:解压 (压缩) 包

3.1 将 (压缩) 包解压到当前目录

# tar zxvf tmp.tar

或者:

# tar zxvf tmp.tar.gz

或者:

# tar jxvf tmp.tar.bz2

或者:

# tar Jxvf tmp.tar.xz

(补充:这里的 tmp.tar、tmp.tar.gz、tmp.tar.bz2、tmp.tar.xz 是要被解压的 (压缩) 包,它们分别是 gzip 格式的 (压缩) 包、gzip 格式的 (压缩) 包、bzip2 格式的 (压缩) 包、xz 格式的 (压缩) 包)

3.2 将 (压缩) 包解压到指定目录

# tar zxvf tmp.tar -C /tmp

或者:

# tar zxvf tmp.tar.gz -C /tmp

或者:

# tar jxvf tmp.tar.bz2 -C /tmp

或者:

# tar Jxvf tmp.tar.xz -C /tmp


补充:
1) 这里的 tmp.tar、tmp.tar.gz、tmp.tar.bz2、tmp.tar.xz 是要被解压的 (压缩) 包,它们分别是 gzip 格式的(压缩)包、gzip 格式的 (压缩) 包、bzip2 格式的 (压缩) 包、xz 格式的 (压缩) 包
2) 这里的 /tmp 是 (压缩) 包里的内容要被解压到目录

内容四:tar 命令的常用选项

1) –remove-files 压缩完成后删除原来的文件
2) –exclude= 排除某些文件不压缩

[命令] Linux 命令 sar (报告系统活动情况) (转载)

sar

sar(SYstem ActivityReporter系统活动情况报告)是目前Linux上最为全面的系统性能分析工具之一,可以从多方面对系统的活动进行报告,包括:文件的读写情况,系统调用的使用情况,磁盘I/O,CPU效率,内存使用状况,进程活动及IPC有关的活动;
sar命令有sysstat安装包安装
1.安装:[root@admin ~]# yum -y install sysstat
2.参数:
-u :输出CPU使用情况和统计信息
-p:报告每个CPU的状态
-q:查看平均负载
-r:查看内存使用情况
-W :查看系统swap分区的统计信息
-x:显示给定进程的统计信息
-b:查看I/O和传递速率的统计信息
 -d:磁盘使用详细统计
 -v:进程,inode,文件和锁表状态
 -n:统计网络信息
-u :输出CPU使用情况和统计信息
-A:所有报告总和
-i:设置状态信息刷新的间隔时间
    [root@admin ~]# sar -u 1 3  (每隔一秒总共统计三次;统计CPU的使用情况)
在以上的显示中,主要看%iowait和%idle,%iowait过高表示存在I/O瓶颈,即磁盘I/O无法满足业务需求,如果%idle过低表示CPU使用率比较严重,需要结合内存使用等情况半段CPU是否瓶颈。
2.2 -p:报告每个CPU的状态
    [root@admin ~]# sar -p 1 3 (报告每个CPU的使用状态)
2.3 将统计结果保存在文件中,并从文件读取内容
        [root@admin ~]# sar -u -o /servers/script/sar.txt 2 3 (保存之文件,保存后的文件是二进制的,无法使用vim和cat查看)
        [root@admin ~]# sar -u -f /servers/script/sar.txt (从二进制文件读取)
注:将输出到文件(-o)和读取记录信息(-f)
2.4 -q:查看平均负载
        [root@admin ~]# sar -q 1 3
2.5-r:查看内存使用情况
        [root@admin ~]# sar -r
2.6 -W :查看系统swap分区的统计信息
2.7 -b:查看I/O和传递速率的统计信息
2.8 -d:磁盘使用详细统计
2.9 -v:进程,inode,文件和锁表状态
2.10 -n:统计网络信息
        1) DEV:网络接口统计信息
        2) EDEV:网络接口错误
        3)IP:IP数据报统计信息
        4):EIP:IP错误统计信息
         5)TCP:TCP统计信息
          6)ETCP:TCP错误统计信息
         7)SOCK:套接字使用
————————————————
版权声明:本文为CSDN博主「喵喵Amy」的原创文章,遵循 CC 4.0 BY-SA 版权协议,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及本声明。
原文链接:https://blog.csdn.net/an1415/article/details/80761614

注明:所有转载内容皆直接从被转载文章网页的标题和内容的文本和图片中复制而来

CC 4.0 BY-SA 版权协议网址:https://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sa/4.0/deed.z

[命令] Linux 命令 fsck (检测和修复硬盘文件系统) (转载)

Linux fsck命令:检测和修复文件系统

计算机系统难免会因为人为的误操作或系统的原因而出现死机或突然断电的情况,这种情况下非常容易造成文件系统的崩溃,严重时甚至会造成硬件损坏。这也是我们一直在强调的服务器一定要先关闭服务再进行重启的原因所在。

如果真出现了文件系统损坏的情况,难道就没有修复的办法吗?我们现在要讲的 fsck 命令就是用来进行文件系统检侧与修复的。

fsck 命令格式如下:
[root@localhost ~]# fsck [选项] 分区设备文件名

选项:
-t 文件系统:指定分区的文件系统;
-A:按照配置文件 /etc/fstab 检查所有分区;
-a:不用显示用户提示,自动修复文件系统;
-C:显示检查分区的进度条;
-f:强制检测。一般 fsck 命令如果没有发现分区有问题,则是不会检测的。如果强制检测,那么不管是否发现问题,都会检测;
-y:自动修复。和 -a 作用一致,不过有些文件系统只支持 -y;

如果想要修复某个分区,则只需执行如下命令:
[root@localhost ~]#fsck -y /dev/sdb1
#自动修复
————————————————
版权声明:本文为CSDN博主「清华大学张阳阳」的原创文章,遵循 CC 4.0 BY-SA 版权协议,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及本声明。
原文链接:https://blog.csdn.net/zyy1659949090/article/details/88176666

注明:所有转载内容皆直接从被转载文章网页的标题和内容的文本中复制而来

CC 4.0 BY-SA 版权协议网址:https://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sa/4.0/deed.z
站主补充:
检查 ext4 格式的存储时的命令:
# fsck.ext4 -y /dev/vd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