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rite-through (直写模式)
数据同时写如 Cache (缓存) 和硬盘。
优点是:不会出现突然断电掉数据的情况
缺点是:但是写入速度较慢
Write-back (回写模式)
数据先写入 Cache (缓存) ,再从 Cache (缓存) 写入硬盘。
优点是:写入速度较快
缺点是:突然断电存储在 Cache (缓存) 里的数据无法找回
数据同时写如 Cache (缓存) 和硬盘。
优点是:不会出现突然断电掉数据的情况
缺点是:但是写入速度较慢
数据先写入 Cache (缓存) ,再从 Cache (缓存) 写入硬盘。
优点是:写入速度较快
缺点是:突然断电存储在 Cache (缓存) 里的数据无法找回
# ip a add 192.168.0.11/24 dev eth0
或者:
# ip a add 192.168.0.11/255.255.255.0 dev eth0
(补充:这里以给 eth0 网卡配置 IP 地址 192.168.0.11/24 为例)
# ip link set dev eth0 up
(补充:这里以让 eth0 网卡上的配置生效为例)
# ip route add default via 192.168.0.1
(补充:这里以添加 IP 地址为 192.168.0.1 的网关为例)
# ip route add 10.0.0.0/24 via 192.168.0.254
(补充:这里以添加指向网段 10.0.0.0/24 的流量通过 IP 地址 192.168.0.254 的路由为例)
# ip a del 192.168.0.11 dev eth0
(补充:这里以删除 eth0 网卡上的 IP 地址 192.168.0.11 为例)
# ip route del default via 192.168.0.1
(补充:这以删除已配置的网关 IP 地址 192.168.0.1 为例)
# ip route del 10.0.0.0/24 dev eth0
或者:
# ip route del 192.168.0.254
(补充:这里以删除在 eth0 网卡上指向网段 10.0.0.0/24 的路由或者通过 IP 地址 192.168.0.254 的路由为例)
# /usr/sbin/ethtool eth0
确保输出结果如下:
......
Link detected: no
否则需要在网卡配置文件中添加以下内容:
......
LINK_REQUIRED='no'
# vi /etc/sysconfig/network/ifcfg-eth0
添加以下内容:
BOOTPROTO='static'
IPADDR='192.168.0.10/24'
STARTMODE='auto'
(
补充:这里以设置
1) 使用静态 IP 地址
2) IP 地址是 192.168.1.5
3) 子网掩码是 24
4) 开机自启
为例
)
# vim /etc/sysconfig/network/routes
将全部内容修改如下:
default 192.168.0.1
(补充:这里以设置 192.168.0.1 为网关 IP 地址为例)
# service network restart
https://www.suse.com/support/kb/doc/?id=000019764
https://www.suse.com/support/kb/doc/?id=000019454
# tcpdump -s 0 -i INTERFACE -w /tmp/tcpdump.pcap
(补充:这里以生成名为 /tmp/tcpdump.pcap 的 TCP 报告为例)
# strace -fvttTyy -s 4096 -o /tmp/strace.log
(补充:这里以生成名为 /tmp/strace.log 的追踪报告为例)
# mount -vvv -t cifs -o username=<share user>,password=<share password>,domain=<share domain> //<share folder> /mnt
(补充:这里以挂载 Samba 目录为例)
(注意:在本文章中,在前面生成的 TCP 报告是 /tmp/tcpdump.pcap 追踪报告是 /tmp/strace.log)
# ncat 192.168.0.1 80
(补充:这里以连接 IP 地址 192.168.0.1 的 80 端口为例)
# ncat --proxy 10.0.0.1:10000 --proxy-type http 192.168.0.1 22
(补充:这里以通过代理 IP 地址 10.0.0.1 的 10000 端口,代理协议是 http,连接远程 IP 地址 192.168.0.1 的 22 端口为例)
# ncat --proxy 10.0.0.1 --proxy-type socks4 --proxy-auth eternalcenter 192.168.0.1 25
(补充:这里以通过代理 IP 地址 10.0.0.1 的 1080 端口,代理协议是 socks4,代理账号是 eternalcenter,连接远程 IP 地址 192.168.0.1 的 25 端口为例)
(注意:socks4 的协议默认使用的端口是 1080)
# ncat --proxy 10.0.0.1 --proxy-type socks5 --proxy-auth eternalcenter:123 192.168.0.1 25
(补充:这里以通过代理 IP 地址 10.0.0.1 的 1080 端口,代理协议是 socks5,代理账号是 eternalcenter,代理密码是 123,连接远程 IP 地址 192.168.0.1 的 25 端口为例)
(注意:socks5 的协议默认使用的端口是 1080)
# ncat -l 8080
(补充:这里以在本地开启 8080 端口为例)
# ncat -l --proxy-type http localhost 8080
(补充:这里以在本地开启协议是 http 的 8080 端口为例)
# ncat --exec "/bin/bash" -l 8080 --keep-open
(补充:这里以在本地通过 /bin/bash 应用开启 8080 端口为例)
# ncat --exec "/bin/bash" --max-conns 3 -l 8080 --keep-open
(补充:这里以在本地通过 /bin/bash 应用开启 8080 端口最大连接数为 3 为例)
# ncat --exec "/bin/bash" -l --allow 192.168.0.0/24 8080 --keep-open
(补充:这里以在本地通过 /bin/bash 应用开启 8080 端口只允许 192.168.0.0/24 访问为例)
# ncat --sh-exec "ncat 192.168.0.1 80" -l 8080 --keep-open
(补充:这里以将本地的 8080 端口作为 IP 地址 192.168.0.1 的 80 端口为例,任何访问本地 8080 端口的流量都会指向 IP 地址 192.168.0.1 的 80 端口)
https://www.man7.org/linux/man-pages/man1/ncat.1.html
# cat /etc/passwd | grep <user>
(补充:以冒号 “:” 为分隔符,第 5 列是这个用户的描述)
# cat /etc/passwd | grep <user>
(补充:以冒号 “:” 为分隔符,第 6 列是这个用户的家目录)
# rpm -qf <homedirectory>
# cat /etc/passwd | grep <user>
(补充:以冒号 “:” 为分隔符,第 3 列是这个用户的 UID)
(注意:这里需要记住 UID,因为下个步骤需要使用)
# find / -uid <UID>
(
注意:
1) 这里的 UID,必须和上个步骤输出命令后显示的 UID 一致
2) 这里需要记住查找到的文件,因为下个步骤需要使用
)
# rpm -qf <file>
(注意:这里的文件,必须和上个步骤输出命令后显示的文件一致)
# rpm -q --scripts `rpm -qa` | grep -E '<user>|userad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