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命令] Linux 命令 hdparm (测试硬盘读取速度)

 # hdparm -Ttv /dev/sda

/dev/sda:
 multcount     = 128 (on)
 IO_support    =  1 (32-bit)
 readonly      =  0 (off)
 readahead     = 1024 (on)
 geometry      = 8354/255/63, sectors = 134217728, start = 0
 Timing cached reads:   7304 MB in  2.00 seconds = 3658.90 MB/sec
 Timing buffered disk reads: 612 MB in  3.01 seconds = 203.07 MB/sec

(补充:这里以测试 /dev/sda 硬盘的读取速度为例)

[命令] Linux 命令 sensors 的使用 (显示系统硬件温度)

步骤一:安装 sensors 命令

如果是 RHEL & Rocky Linux:

# yum install lm_sensors

如果是 openSUSE & SLES:

# zypper install lm_sensors

步骤二:检测硬件

2.1 分别选择要检测的区域

# sensors-detect

(补充:此命令是交互式的,当需要确定要检测的区域时,如果要检测则可以按下 “y” 键再按下 “回车” 键或者直接按下 “回车” 键,如果不检测则可以按下 “n” 键)

2.2 检测所有区域

# sh -c "yes|sensors-detect"

(注意:此命令会直接检测所有区域,不会再有选择的机会)

步骤三:显示系统硬件温度

# sensors

[内容] Linux 格式化特点

内容一:格式化后会产生的分区

格式化会格式出 inode 区和 block 区

内容二:inode 区和 block 区的作用

inode 区默认一格大小是 512 个字节,存储哪一份数据存在了哪些 block 里以及数据的所属者、权限创建时间等 metadata 元数据
block 区默认一格大小是 4k,只存储数据本身

内容三:Linux 文件格式的特点

ext3 和 ext4 的 inode 区每一格较小,而 xfs 的 inode 区每一格更大,可以存储更多种类,例如快照等 metadata 元数据

[内容] Linux 内存机制

内容一:Linux 显示内存的命令

# free -m

内容二:Linux 内存机制

1) total 内存的总大小
2) used 正在被使用的内存大小
3) free 没有被使用的内存大小
4) shared 正在被多个进程共享的内存大小
5) buffers 内存中被系统分配但是还没有被使用的 buffers 大小。这些数据暂时存储在内存中,当下次再此使用时可以在内存中被快速调用。buffers (buffer page) 代表块设备 (硬盘等设备) 所占用的缓存页,对应从硬盘中直接获取的数据,处于内存和硬盘之间,由内核使用 (当 free 状态的内存不够时,它会自动释放出来,也可以手动释放出来)
6) cached 内存中被系统分配但是还没有被使用的 cached 大小。这些数据暂时存储在内容中,当下次再此使用时可以在内存中被快速调用。cached (cache page) 代表普通文件数据 (硬盘里的数据) 所占用的缓存页,对应 vfs 页缓冲层的数据,处于内存和 CPU (处理器) 之间,由应用程序使用 (当 free 状态的内存不够时,它会自动释放出来,也可以手动释放出来)
7) -buffers/cached = used – buffers – cached,也就是真实的内存使用量
8) +buffers/cached = free + buffers + cached,也就是真实的内存剩余量
9) available = free + buffers + cached,也就是真实的内存剩余量


补充:释放处于 buffers 和 cached 状态内存的方法

1) 释放 page cache:

# echo 1 > /proc/sys/vm/drop_caches

2) 释放 dentries 和 inodes:

# echo 2 > /proc/sys/vm/drop_caches

3) 同时释放 pagecache、dentries 和 inodes:

# echo 3 > /proc/sys/vm/drop_cach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