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 SSH 登录 IP 地址被冲突的服务器时:
一会可以正常 SSH 登录
一会会出现此服务器 SSH ecdsa 码变更的提示,此时以前做过的密钥登陆和以前的登陆密码都可能会失效
当 SSH 登录 IP 地址被冲突的服务器时:
一会可以正常 SSH 登录
一会会出现此服务器 SSH ecdsa 码变更的提示,此时以前做过的密钥登陆和以前的登陆密码都可能会失效
# vim /etc/ssh/sshd_config
添加以下内容:
......
AllowUsers *@192.168.0.1/32 *@192.168.1.0/255.255.255.0 zhumingyu mingyuzhu@192.168.1.1 *.eternalcenter.com
AllowGroups zhu
DenyUsers *
DenyGroups *
(
补充:这里以只允许
1) 来自 IP 地址 192.168.0.1 的用户可以 SSH 登录本服务器
2) 来自 IP 网段 192.168.1.0/255.255.255.0 的用户可以 SSH 登录本服务器
3) 用户 zhumingyu 可以 SSH 登录本服务器
4) 来自 192.168.1.1 的用户 mingyuzhu 可以 SSH 登录本服务器
5) 属于组 zhu 的用户可以 SSH 登录本服务器
6) 来自域名 *.eternalcenter.com 除了域名 attacker.eternalcenter.com 的用户可以 SSH 登录本服务器
为例
)
# systemctl restart sshd
# vim /etc/ssh/sshd_config
将部分内容修改如下:
......
UseTCPWrappers yes
......
# vim /etc/hosts.deny
添加以下内容:
......
sshd : ALL : deny
或者:
......
sshd : ALL
# vim /etc/hosts.allow
添加以下内容:
......
sshd : 192.168.0.1/32: allow
sshd : 192.168.1.0/255.255.255.0: allow
sshd : zhumingyu:allow
mingyuzhu@192.168.1.1 : allow
sshd : *.eternalcenter.com EXCEPT attacker.eternalcenter.com
或者:
sshd : 192.168.0.1 : allow
sshd : 192.168.1. : allow
sshd : zhumingyu : allow
mingyuzhu@192.168.1.1 : allow
sshd : .eternalcenter.com EXCEPT attacker.eternalcenter.com
(
补充:这里以允许
1) 来自 IP 地址 192.168.0.1 的用户可以 SSH 登陆本服务器
2) 来自 IP 网段 192.168.1.0/255.255.255.0 的用户可以 SSH 登陆本服务器
3) 用户 zhumingyu 可以 SSH 登陆本服务器
4) 来自 192.168.1.1 的用户 mingyuzhu 可以 SSH 登陆本服务器
5) 来自域名 *.eternalcenter.com 除了域名 attacker.eternalcenter.com 的用户可以 SSH 登陆本服务器
为例
)
# systemctl restart sshd
https://access.redhat.com/documentation/en-us/red_hat_enterprise_linux/6/html/security_guide/sect-security_guide-tcp_wrappers_and_xinetd-tcp_wrappers_configuration_files
启动时某个盘挂不上
或者:
Warning: dracut-initqueue timeout - starting timeout scripts
系统启动 initrd 的时间默认上限是 90 秒钟,如果 initrd 加载的时间超过 90 秒钟,则系统会报此错误。
导致 initrd 加载时间过多的原因有很多,例如系统根 “/” 目录需要加载的硬盘过多、系统根 “/” 目录的逻辑卷过多、根 “/” 目录的系统逻辑卷挂载格式是 /dev// (这是设备的链接文件,需要等待 udev 规则将其创建以后才能挂载)。
(步骤略)
# vim /etc/fstab
(步骤略)
# mkinitrd
# vim /etc/default/grub
在这一行里:
GRUB_CMDLINE_LINUX="......"
添加:
GRUB_CMDLINE_LINUX="...... systemd.default_timeout_start_sec=500s"
(补充:这里以将系统等待 initrd 的时间限延长到 500 秒为例)
# grub2-mkconfig -o /boot/grub2/grub.cfg
Linux 启动顺序
(步骤略)
(步骤略)
(步骤略)
rescue login:root
(步骤略)
(
补充:
1) 物理分区可以使用 lsblk 命令、fdisk -l 或 cat /proc/partitions 命令辅助确定
2) 逻辑分区还可以可以使用 pvs 命令、lvs 命令或 lvdisplay 命令辅助确定
)
tty1:rescue:~ # mount <root spartition> /mnt
(
补充:
1) 如果是物理分区,系统的根 “/” 分区就在救援模式的 /dev/ 目录里,例如救援模式的 /dev/sda1
2) 如果是逻辑分区,Rocky Linux & RHEL 的系统根 “/” 分区就是救援模式里的 /dev// 例如救援模式里的 /dev/vg/lv,openSUSE & SLES 的系统 “/” 分区就是救援模式里的 /dev/mapper/- 例如救援模式里的 /dev/mapper/vg-lv
)
tty1:rescue:~ # mount --rbind /dev /mnt/dev
(
补充:
1) 此时所有对救援模式的 /mnt/dev 目录的访问都会变成对救援模式的 /dev 目录的访问
2) 步骤 4.2、步骤 4.3 和步骤 4.4 也可以用以下命令代替:
tty1:rescue:~ # for i in proc sys dev; do mount --rbind /$i /mnt/$i ; done
)
tty1:rescue:~ # mount --rbind /proc /mnt/proc
(
补充:
1) 此时所有对救援模式的 /mnt/proc 目录的访问都会变成对救援模式的 /proc 目录的访问
2) 步骤 4.2、步骤 4.3 和步骤 4.4 也可以用以下命令代替:
tty1:rescue:~ # for i in proc sys dev; do mount --rbind /$i /mnt/$i ; done
)
tty1:rescue:~ # mount --rbind /sys /mnt/sys
(
补充:
1) 此时所有对救援模式的 /mnt/sys 目录的访问都会变成对救援模式的 /sys 目录的访问
2) 步骤 4.2、步骤 4.3 和步骤 4.4 也可以用以下命令代替:
tty1:rescue:~ # for i in proc sys dev; do mount --rbind /$i /mnt/$i ; done
)
tty1:rescue:~ # mount --rbind /run /mnt/run
(补充:此时所有对救援模式的 /mnt/run 目录的访问都会变成对救援模式的 /run 目录的访问)
tty1:rescue:~ # chroot /mnt
(补充:这里以 /mnt 作为系统根 “/” 目录为例)
bash-4.3# mount -a
bash-4.3# ls
bin boot dev home lib lib64 mnt opt proc root run sbin selinux srv sys tmp usr var
(补充:这里显示的是常见的 Linux 根 “/” 目录 下的目录)
bash-4.3# exit
tty1:rescue:~ # reboot